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是有目的的人工杂交。
但是用剪刀一个一个去弄,岂不是累死?就得寻找一种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于是到了袁隆平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那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
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所以以后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
当时,袁隆平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即培育一种不用去雄的植株,来完成杂交制种,免去了人工去雄的过程。
这个不用去雄的植株,叫做雄性不育株,简称不育系。
也就是说,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杂交种。
比如,我们还看上面的那个图,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时有雄花和雌花吗?如果让那个雄花一开始就是不育的,岂不是就无法完成自交了吗?不能自交,也就无所谓你是不是雄花,因为那是‘太监’。
于是,这株水稻就被迫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
而如果与其他的水稻花进行杂交,则它们的后代质量就更高。
这就是袁隆平爷爷的理论思路。”
张启说到这里,脑海中回忆起上一世与袁隆平院士亲密合作的场景,又继续说道:“理论毕竟是理论,首先得找到一个研究开始的范本,也就是说,得在自然界发现一个天生的雄花不能发育的水稻花。
有了这个范本,然后才能研究下去。
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不育系、不育系、不育系,亲爱的您在哪里啊?于是,袁隆平的团队就开始天南地北地展开了寻找工作。
这个工作无异于大海捞针,因为理论毕竟只是理论,能不能找到还不好说。
但他们的运气还是不错的,概率相当于同一只羊被雷连续劈中9次。
运气就好到这种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败’,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
后来的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就是从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开始的。”
,!
谢郁文又问:“那为什么李必湖不是‘杂交水稻之父’呢?”
张启向她解释道:“虽然是李必湖第一个发现了‘野败’,但袁隆平依然是‘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是理论的开创者。
没有理论指明研究方向,就没有应用。
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论指导,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败’。
所以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父’实至名归,确实无可置疑!”
谢郁文又说道:“如果农民就是不喜欢杂交品种呢?让农民拥有可以留种的作物多好啊!”
张启哈哈一笑,解释道:“你如果是农民,就不会这样说啦。
农民已经多年受益于杂交品种,早就习惯了杂交技术。
我可以告诉你,农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种。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可以留种的种子,其实就是纯种。
纯种是可以留种,没错,但是其缺陷实在太大了,农民经过对比,就感觉到不划算,还不如使用杂交种子。
纯种的缺陷在于,其天生就容易退化,而且产量很低。
比如某一个农民第一年种了纯种,打的麦子还可以第二年继续种,自然不必年年买种子。
可是到了第二年看收成,产量下降很多。
到了第三年,产量又掉了一大截。
一般来说,纯种最多使用三年,越往后性能越惨。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