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韩非最终还是没去觐见秦王。
他在书房中枯坐,没有看书,只是呆呆地看着桌面的盆栽。
朱襄抽取的香料都没有特意公开,只是自己在庭院或者花盆中种植,如果有亲朋好友喜欢,就送一些给他们。
这个时代最缺的是粮食,朱襄担心自己推广了香料等只供贵族享受的农作物,以一些贵族的性格,可能会像赵国在冬季推广土豆一样,又多一些加重农人负担的苛政。
即便秦国律令严苛,不会出现这种事,但其他六国会。
秦王知道了朱襄的想法后,什么都没说,假装不知道。
反正朱襄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就会通知他,那么其他贵族享受不到,与他何干?
韩非面前的盆栽就是一株芝麻。
他看似什么都没想,心中一直重复着朱襄的感慨。
“其他国家如果得知了这些能让食物美味程度大幅度提高的农作物,农人就遭殃了。
六国虽然名义上已经推行自耕农,但一些贵族仍旧将他们当做农奴。”
“……哪怕搞点封建也不错啊。”
韩非一直想问,什么是“封建”
,朱襄笑而不语,只老气横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明白了,这又是只属于朱襄本人,无法传授给弟子的知识。
荀子一边看书,一边用眼角余晖瞥着韩非。
他想起朱襄说韩非委屈的时候就像是淋了雨的小狗狗,然后政儿就学朱襄的话“舅父,叠字恶心”
。
朱襄虽然大多时候比喻很奇怪,这次倒是没说错。
韩非在书房枯坐的时候,朱襄也在说起韩非。
朱襄虽然只是农学教授,不是机械专家,但农村常用的机械他还是略知一二。
虽然他不知道具体构造,但只要描绘出大概效果和运用原理,以墨家和农家集思广益,也能将农具做出来。
朱襄在赵国就做出了曲辕犁和现代风格的宽面锄头,可惜没能推广。
七国逐鹿中原,即使战国时冶铁工艺已经很发达,但除秦国外的六国都更倾向于将铁用来打造兵器。
后世也曾出土了六国的铁制农具,但以朱襄在赵国的观察,基本只有实力强劲的贵族私田上能用上铁制农具,且还要一个体恤庶人、有远见的贵族。
这除了大部分国君不重视农耕技术迭代之外,六国国君对国家掌控力不如秦国,大型铁矿基本在私人手中也是重要的原因。
秦国将大部分国内铁矿都收为官用,下令研发农具,有能提高农田产量的技术出现能得爵,因此秦国铁制农具较为普遍。
再加上秦国官府饲养耕牛出租给农人,牛耕在秦国也非常普遍。
牛耕和铁制农具,是六国有识之士惧怕秦国的原因之一。
但有识之士知道,却很难让国君推行。
六国国君如果把自己手中的铁矿石都用于打造农具,造福于民,恐怕就会被国内将铁矿石用于打造兵器的兄弟赶下台了。
六国王位继承可不和平。
只有在已经初步完成中央专制集权的秦国,朱襄与墨家、农家一同研发的农具才能得以推广。
今年秦王已经在咸阳周围推行曲辕犁和宽面锄头,明年就会往秦国全境推广。
墨家和农家多人得爵,心中激情澎湃。
即便朱襄没有成为他们的首领,但他们俨然已经奉朱襄为名誉首领。
在这样的劲头下,他们没有见到棉花的实物,就通过朱襄的描述,将用离心力运作的轧棉机做了出来。
现在棉花丰收,他们开始调试轧棉机,忐忑地等待结果。
不用轧棉机,也可以手工处理棉桃,将棉絮、杂质和棉籽分离,只是效率会低许多,一天只能产出半公斤棉花。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