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李嵇在这时彻底意识到贾琏要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齐国公府会让他来见这个年轻人。
贾琏讲了这么多,要的是大义,要的是天命和人心。
《周易》中讲,“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皇帝代天而治民,所谓天命其实就是皇帝的心意;而自古“人心似水,民动如烟”
,民心与民意难以琢磨,复杂而多变,皇帝又离百姓太远,所以有士人代民言事,所谓人心讲的是士人之心。
贾琏这样问,是说施行新政要顺从天意,响应人心,要有合法性。
这自然无错,李嵇也没有恼,相反很欣赏这个世家子弟,但欣赏归欣赏,对于这个问题,李嵇却难以回答。
贾琏在讲盐铁会议中讲的很清楚,霍光改革政事,是武帝逝前有明诏谕下,所以其子昭帝支持改革这叫秉承父志,不用落下“子改父之政”
的不孝骂名。
可如今上皇退位时,诏书是由现任内阁首辅谢膑所拟。
谢膑是江南士人出身,其人在嘉祥年间左右逢源、圆滑世故,所以能在内阁稳坐钓鱼台十余年之久,嘉祥38年彭城侯被罢职后,上皇下诏由谢膑接任首辅之职。
嘉祥四十一年春,上皇欲退位,诏书自然是由时任首辅谢膑所拟,其诏书最后一句是“子以继志述事兼善为孝,臣以将顺匡救为忠。”
前一句写了今上要承志奉孝,结合前面李嵇引用的诏书段落中讲上皇有悔意,改革政事之心,留于后人,可以说是为陛下如今改革政事留下口子。
这是好事,但只好了一半,另一半的问题是上皇没死,没死就无法盖棺定论,若是新政稍有不慎,触怒上皇,到时必然不会是陛下的错,只会是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没干好,伤了天家父子之情。
那时用谁的脑袋顶罪?所以这各中的分寸拿捏,要慎之又慎,难之又难。
后一句中的“将顺匡救”
出自《孝经》,原文讲的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意思是说臣子侍奉君王,君王有美善,臣子要顺之而行;君王有过恶,则要正而止之。
话是好话,可也规避了谢膑作为首辅应当承担的责任,当初他李嵇之所以被迫辞官,与此有莫大关系。
讲到这里,新政施行的预备条件叫天命暗明,人心浮沉,大大地不利。
可不回答,新政等于无法在军队中找到支持者,那么到时就会胎死腹中,这是心怀天下、抱负远大、筹谋数年的李嵇无法接受的。
他光看贾琏背后谢鳞、韩奇二人的眼睛就知道,他接下来的回话将决定这件事情的成败。
“陛下即位,谢膑请旨广开言路,兼纳四方,一改过去十年的政声沉沉,锐意进取之气,溢满朝野。
去年陛下又下旨起复旧员,扫除冤情,还天下仁人志士公道,使百姓喜得良父。
而新政事关天下千万黎民,需多年筹备,广采异言,缓缓而行,见事而处机变。
言路顺而人心思,旧人复而百姓期,明君在位,良相尤存,此良机不可失也,失之无以言后人。”
李嵇的话很耐人寻味。
第一句是内阁首辅谢膑虽世故,但却广开言路,宽松科道,为改革开辟了舆论之基。
谢膑知天下必改革,虽无改革之勇气,但有利于改革之举,在新政中至少不是敌人。
第二句是陛下起复旧员,一是指明陛下不仅有改革之意,更有改革之举;二是如今旧员起复,任职地方,必会支持新政,这是两利。
第三句如果用贾琏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事缓则圆,用来应对来自上皇或其他诸多方面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
第四句就是说利于施行新政的条件已经很多了,机不可失,不能放弃,必须干。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专栏古耽预收微臣诚惶诚恐求个收藏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
精神发疯文学,没有原型,没有原型,没有原型(讲三遍),请不要在评论区提真人哦。金手指奇大,cp沈天青。日六,防盗八十,上午十一点更新江繁星八岁时候看见律政电视剧里的帅哥美女环游世界谈恋爱...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