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7章
屯田
“是的,陛下,辽东苦寒,南方粮食经陆路转运到辽东成本极高,往往路上的消耗就占到所运粮食的三分之一。
因此朝廷直接白银送饷,辽东军士拿到饷银自己购粮,但粮食供应少,这样就使得辽东粮价奇高。
例如萨尔浒之战前夕,辽东米价为每石3两,高出京师地区4倍,截止今年,已涨至4两。
粮价如此之高,让军卒连饭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对抗兵强马壮的建虏了。
臣听闻熊廷弼也向朝廷上书提及此事,说辽东军一日连人带马须得一钱三四分方能过活,而所领月饷及马止于八分。
辽东苦寒,这钱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买衣御寒了。
困苦如此会导致辽东军士军纪差,轻则便夺当地民间粮窖,重则夺马料养活自己,导致马匹饥瘦乃至饿死。
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便是将士无力、也无心作战。
辽人又常被军士剥削,心中对朝廷离德,许多受建虏蛊惑,逃亡建虏,为其所有。”
朱由校听他说完,已经明了其中利害,打仗打的是后勤,明朝的后勤如此垃圾,导致当地物价奇高,当兵每天饭都吃不饱,也没心思打仗了。
但是他也有疑问,后世东北不是著名的粮仓吗,有世界三大黑土带,土壤肥沃,为啥不种粮呢?
于是他思考片刻,便开口问道:
“老师的话,朕也明白了,但朕听说辽东一带,土壤肥沃,为何就没有军屯,就地取粮食呢。”
孙承宗不愧是翰林院出身,博闻强记,这种情况他也了解,随口解释说:
“辽东确实土壤肥沃,但气候寒冷,并不适合种植,只有辽南四卫金海盖复、广宁等地,气候稍热,适合屯垦,但据臣了解,由于土地较为贫瘠,加上辽人不喜耕种以及战事,数量并不多。”
朱由校一听觉得有道理,后世东北开发也比较晚,没有机械化农业,开发东北受限制太大了。
“我朝初年不是实行开中法吗?让商人押送粮食去边军换取盐引,凭盐引领盐销售。”
“陛下,此法已改,孝宗弘治时,叶淇为户部尚书,改旧制为商人以银代米,交纳于运司,解至太仓,再分给各边。
每引盐输银三四钱不等,致太仓银多至百余万,国家的财政收入骤增。
因此边地盐商大都举家内迁,开中之法后虽有重设,但逐渐荒废。”
刚才孙承宗的表述,他也明白了辽东问题的另一面。
打仗打的就是钱,后勤,而粮食就是辽东最大的后勤成本,把成本弄下去,就可以把辽饷花到更多有用的地方。
心中有了打算后,朱由校也不由的佩服孙承宗,一是敢对自己说,而是看问题相比较他人也更一针见血,让自己受益匪浅。
于是他起身离开座位,对着孙承宗一揖“多谢老师教诲,让由校得益良多,受益匪浅。”
孙承宗一看如此,跪道:“陛下不必如此,这本就是臣的本分,陛下如能有所获,臣也倍感欣慰。”
朱由校连忙将其搀扶起来。
“学生感谢老师的教导这本就是本分,自古皆是如此,先生勿要多言。
只是朕还有个问题,既然如此,那该怎么解决,鼓励屯田还是?”
孙承宗也等着这个问题,作为皇帝的老师,他收到朱由校这么尊重,内心也极其感动,要知道明朝不尊重日讲官的皇帝比比皆是。
有些上课一言不发,只有日讲官一个人说,例如明宪宗。
也些人直接上课交头接耳,或者摆烂不上课,这样日讲官也无可奈何,比如明武宗、明神宗。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意外撞见女上司在办公室和陌生男人勾勾搭搭,齐涛偷偷拍下照片,依靠这个底牌,他一路逆袭,而女领导对他也由最开始的恨,逐渐改变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