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柴荣的考验马上就来了,刘知远的弟弟——北汉皇帝刘崇以倾国之兵外加辽国援军联合发兵前来攻打后周。
柴荣向群臣表示自己将要御驾亲征,但列席此次大朝会的冯道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冯道对于年轻的小皇帝御驾亲征然后身死国灭这种肉包子打狗的剧情可谓是太熟悉不过了,所以他力劝柴荣不要亲征,而是让一名大将领兵前往迎敌就可以了。
柴荣不听,他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出征,我又怎么可以置身事外呢?”
冯道毫不客气地当众对柴荣说道:“陛下你觉得自己能和唐太宗相提并论吗?”
柴荣尴尬不已,只好说:“汉军乃是乌合之众,我大军临敌如泰山压卵。”
冯道反击道:“陛下你也未必就是什么泰山。”
如此可见冯道此时是有多么害怕柴荣会重蹈李从厚、石重贵或者刘承佑的覆辙,他不惜冒犯至高无上的君王也要阻止柴荣亲征。
被冯道一再顶撞的柴荣大怒,但看在这个老家伙德高望重的份上他也没有怎么收拾冯道,而是让冯道负责给郭威修建陵墓。
历史证明这一次冯道是真的错了,柴荣不是李从厚,也不是石重贵或刘承佑,这三人不可与他同日而语。
不过,冯道又不是神仙,这时候也没人知道柴荣会是后来的那个威震天下的周世宗。
众所周知的是,后来柴荣在高平之战里大败刘崇。
也就是在这年的四月,冯道死了,享年七十三岁。
柴荣为此而下令辍朝三日并追赠冯道为尚书令,追封其为瀛王,赐谥号“文懿”
。
我在此并不打算对冯道的人生进行一个全面的总评,但在上述的这些字里行间里我觉得我已经很明显地表露出了我对这个人的态度。
后世对冯道的为人褒贬不一,在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问世之前,整个史学界对冯道是持正面观点居多的,可自从《新五代史》出来以后,人们对冯道的看法和态度发生了颠覆性地转变。
在这之后的史学家们有很多人都对冯道是口诛笔伐,但是请注意——对冯道口诛笔伐的这些人很少有人说冯道在私德上有什么污点和瑕疵,他们对冯道最大的不满就是他前后共侍奉了十一位皇帝(加上短暂在中原称帝的耶律德光)。
他们因此而指责冯道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更难听的说法则是指责冯道是一个政治娼妓。
关于某些知名的历史学家对冯道的那些言辞尖锐的评价,我就想说一点:我很想知道如果欧阳修、司马光、范文澜、胡三省、王夫之等人如果身处与冯道同样的时代,那么他们会如何自处?是入仕为官并严于律己地高洁自守吗?还是说避世隐居进而苟全性命于乱世?抑或是在乱世的风雨里大胆走出来为国为民做些实事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他们就得时刻小心了,因为保不准他们会被后世的喷子说成是政治娼妓。
胡三省说冯道“国亡而不能死”
是一种罪,那么我想请问胡老师:元朝入主中原的时候,女真人逐鹿中原的时候,那些没去死的汉人官员甚至平民百姓是不是都有罪?另外,你胡三省是汉人,你是南宋的进士,你也是南宋的官员,你亲眼见证了南宋被蒙古灭亡,而你在南宋被灭国二十三年后才驾鹤西去。
那么,你怎么解释你的这一句“国亡而不能死”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也如同“男人守国门,女人守血脉”
。
冯道只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的主要职责是如何济世安民,而非保国,后者毫无疑问是武将们的天职。
在那个平均年就换一个皇帝平均十余年就更换一个朝代的超级大乱世里,我们如果把冯道拖出来进行道德审判,那么这算不算是本末倒置呢?:()北宋帝国兴亡史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前世被当副镇长的老婆离婚后,崔向东愤怒下铸成了大错,悔恨终生!几十年后,他却莫名重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面对要和他离婚的副镇长老婆,这次,他会怎么做?...
天才中医凌游,在大学毕业后为逝世的爷爷回村守孝三年,并且继承了爷爷生前经营的医馆三七堂。可突然有一天,一群大人物的到来,让他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本想一生行医的他,在经历了一些现实的打击之后,他明白了下医医人,上医医国的道理,为了救治更多的人,从而毅然决然的走向了官场,游走在政军商等各种圈子。从赤脚郎中,到执政一方,从懵懂青涩,到老成练达,看凌游如何达成他心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